前段时间,热美式和中药这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登上了同一个热搜:热美式和中药的区别。
很多人当成段子开玩笑了一波,表示“中药可以刷医保,但热美式不行”。也有“老实人”在认认真真回答:热美式就是凉了的中药;区别不知道,共同点是提神,累了困了喝口中药就清醒了;热美式糊苦,中药酸苦,反正在我这儿都是一口闷,没啥区别。
不得不说,大家对中药都有着同样的“控诉”——真的很苦!
只不过苦归苦,还是有很多人掐着鼻子也要把它给喝完。毕竟作为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中药文化”,其地位和所带来的功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中药会那么苦呢?怎么吃中药效果佳?速来,关于中药,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1、为什么中药那么苦
古时候,人们都喜欢用冯梦龙先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去激励自己,不惧吃苦,努力成为受人敬重的人。然而,冯梦龙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600多年后的今天,“吃得苦中苦”居然成为大家激励自己勇敢喝下中药的“佳句”!
不过话说回来,那么多人都在吐槽中药是苦的,难道所有中药都是苦的吗?
还真不是。其实中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口味也有着不同的药效。
苦味 可以清热、泻火、通便、燥湿、坚阴;
辛味 具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的作用;
甘味 可以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酸味 则能收敛固涩、生津、安神;
咸味 具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补肾壮阳等功效。
总之就是,中药五味,各有本领。
首先,肯定不是所有中药都是苦的,只是我们的味蕾不太喜欢它,所以容易放大对这种味道的“不良印象”。
其次就是,中药大多数都是植物,而中草药植物中很多都含有生物碱这种成分。生物碱多具苦味,甚至有些味极苦而辛辣,即使经过炮制,苦味也很难祛除。
加上我们喝中药的时候基本都不是单药,而是很多味中药一起煎煮,因此很容易就碰上味苦的中药。如果用量有些大,可谓是苦不堪言。
2、美式苦可以加糖,中药也加糖行不行?
当然不行!中药再苦,也是在发挥它的药效。
而在中医里糖也是有药性的,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有些中药加了糖在减少苦味的同时,其药效也会被减弱。
如果你实在是“吃不了苦”,可以试试下面几个方法:
(1)掌握服药时间
一天内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上午8时-10时,下午2时-3时。
(2)掌握药液温度
舌头对37°C以上的温度更敏感,故苦味药物的温度应控制在15°C-37°C。
(3)掌握含咽部位
人的味蕾感受器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
3、中药没有副作用,多喝也没事?
其实,是药三分毒这种说法不仅指西药,中药也是同理。只不过两者解释“毒性”的方式不同。
西医的角度看,毒性就是毒性,会对身体器官造成功能或器质性的损伤;而在中医看来,中药的毒性是需要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病,去具体分析的。
举个例子,中医认为「附子」这味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同时它也是味有毒性的中药。
对于一个大辛大热的人而言,也许3克的附子就会导致中毒;但对一个大寒的人来说,可能10克、20克、50克附子,都不会产生毒性,反而是在救命。
所以说,中药(中医)更讲究“辨证开方”,强调的是个体的差异,患病者的患病处、时节、表现不一样,都会影响到医生斟酌处方。
而中药发展至今,早已有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中医从业者对中药的药物毒性,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用药范围。所以对于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诊疗指导下使用,最为安全。
那些认为中药重调理,没有副作用,或者盲目沿用药方的人,小心吃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