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突发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流行感染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3年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对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战。
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实践与数据分析,奥密克戎病毒株传染性强,重症发病率与病死率降低。最近一个月,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有效防控新冠疫情意义重大。如何避免病毒感染,有效提高防疫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我们认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作用,有效降低冠状病毒感染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仍然是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点工作之一。
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各种病毒、细菌致病的长期性、复杂性,科学把握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特征、演变特点与防治规律,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就是和疫病不断抗争的历程,从西周到清末民国,大疫流行超过500次,基本是数年就有新发疫病流行,流行的特点是“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致病程度甚至“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嚎泣之哀”。恰恰是中医药从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瘟疫表里九传辨证等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实践与创新,有效地指导了中国人防疫治病,护佑了中华民族繁衍昌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近5版《新冠肺炎防治方案》明确了中医药防治方法,三方三药临床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控新冠疫情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医药防治疫病优势作用尚有待充分发挥,特别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亟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全面提高对中医药防疫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避免“冠状病毒妖魔化”“中医药虚化”的倾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作用,能够提高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能力,提高公众主动防疫能力和维护健康水平,从而有效减少疫情给人民、社会、国家带来的各种损失。
首先,致力预防病毒感染。随着奥密克戎病毒株不断变异,其致死率、重症率下降,然而其传染性增强、感染人群增加,因此主动预防十分必要。中医药预防疫病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避毒。《黄帝内经》强调“避其毒气,天牝从来”。鼻为肺之窍,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也是疫疠之气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瘟疫论·原病》曰:“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因此,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防止病毒通过口鼻而入,是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串雅内外编·禁方》记载:“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亦可用雄黄、阿魏等中药粉末塞于鼻腔以避毒。《医方考·瘟疫门》指出:“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可见中医非常重视大蒜的避毒作用。
二是祛毒。若毒邪渐盛,宜主动驱除毒邪,可适当选择艾条香薰、佩戴香囊、闻药香贴等,也可用香薰、艾灸等方法驱除毒邪,常用艾叶、苍术、白芷、木香等芳香类药物,借助药物燃烧产生的烟气,芳香辟秽,驱除毒邪,避免感染。艾灸能扶助阳气、温通经脉、避秽散毒。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艾灸迎香、地仓、气海、关元等穴位,有利于扶正祛邪。
三是防毒。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调畅、适当运动,使身体处于精充、气足、神旺的状态,同时结合病毒的特点,与季节时间、所处地域与人群体质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处方调理预防,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近3年来,各地中医管理部门与专家学者提出许多预防方药,可结合实际参考应用。若感染了病毒,可根据病毒致病的临床特点选择不同中药治疗,如能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方用药则更加理想。要注意无症状感染者并不是没有症状,中医十分重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深入分析恶寒(怕冷)、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量与色、咽痛、恶心、呕吐、腹泻与舌象、脉象变化等不同情况,辨证论治,结合三方三药的适应症,疏风解毒胶囊、藿香正气胶囊(水)、荆防败毒散、小柴胡颗粒等均可酌情使用,实现抑阳转阴、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
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疗效确切,简便验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有利于防控疫情、维护人民健康,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再立新功。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