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明·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5月5日至7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立夏表示春季已经结束,夏季即将开始。此时节温煦多风,阳气升发,万物复苏,正是养心的好时节,下面就详细谈谈具体该如何做。
情志调养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宋·赵友直《立夏》)中医主张随四时之气,调五脏之神志。夏季主火,五脏中心属火,主神志,故夏季养生尤其要重视养心神。顺夏时之气,调摄精神,方为上医治未病之法。
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易出现心悸汗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睡眠欠安等心火偏亢、心神受扰的症状。高血压、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往往容易在这时节因情绪波动或睡眠不足而诱发。
因此,立夏养心宜安神怡情,宽心境而戒怒戒躁,清心除烦。可常到户外走走,远观清秀山水,近闻花香鸟语,使心旷神怡;或是通过阅读、书画、弈棋等,使心志安闲,阳气归于本位。
起居调养
“衲朝裌暮午衫单,始觉春归不再寒。”(宋·方回《立夏明日行园无客五首·其一》)立夏为夏令之始,阳气初发,需要顾护初阳,避免伤损。此时节气候乍暖乍寒,早晚温差仍较大,要注意早晚保暖,适量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并保证室内通风。体弱者少去密闭人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往往会因一次感冒而出现肺炎、心肌炎等,从而导致心功能失调或心力衰竭加重。
立夏时节,逐渐昼长夜短,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气候变化。但晚睡也不宜超过晚上十一点,否则易耗伤心阴。
立夏后,可以午休半小时左右,适当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有利于缓解夏季焦躁的心情以及精神和身体的疲劳,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运动调养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宋·苏轼《阮郎归·初夏》)立夏时节,风暖昼长,万物并秀,生机勃勃。夏气之应,为养长之道。夏季之初,宜养阳护心。适当的户外运动有助于身体适应气候变化,为安度酷暑做准备,还可以调畅情志,促进血气运行,进而利于身心健康。
运动时间可以选择空气新鲜、气温适宜的清晨,适量的晨间运动会使人一天心情愉悦、精神抖擞。
这个时节的运动不宜过于激烈,以免引发心脑血管病。最好选择较为平和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或练五禽戏、太极拳等,微微出汗即可,勿大汗淋漓伤及体内阳气。运动时应适当饮温水以补充体液,运动前后应进行拉伸舒展运动以避免运动损伤、缓解肌肉疲劳。注意避免饱食后运动、运动后立即洗热水浴等。
饮食调养
“立夏时光,青梅白笋朱樱。”(清·郭麟《夏初临·麦人》)
饮食原则
立夏时节,天气变暖,阳气升发,阴气相对不足。饮食应清淡平和,令五脏和平。应注意少食辛辣,以防伤阴,不宜过食油腻而使脾胃运化不利。
立夏时节阳气初发,要切忌过早过量食用生冷,以防损伤阳气。尽量温食,顾护脾阳,有利于脾之运化。可适当食用药食同源的温性食材,如莲子,味甘、涩,性温,入心、脾、肾经,有清心醒脾、养心安神、补中益肾之效;龙眼肉,味甘、性温,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
夏季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平时饮食中,可以选择加用花生、山药、芋头、银耳、百合、黄芪等平补肺气。汗为心之液,夏季多汗,易损失盐分,宜多食酸味以固表,适当食咸味以补充盐分。此外,味苦之物助心气而制肺气,苦寒败胃,故用苦味清心,不宜过量。
北方有立夏吃面的习俗,小麦性平、味甘,养脾胃而易消化,可配合富含维生素的时令蔬菜,如芹菜、菠菜、茭白笋等,以清热消暑、消食安神。
南方有立夏吃蛋的习俗。夏季暑湿之气侵袭,耗伤气阴,困阻脾胃,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倦怠嗜卧等苦夏症状,吃立夏蛋又称为“补夏”。鸡蛋性甘平,可滋阴润燥、益气补虚、养心安神,尤其适合立夏时节。此时节也可以适当增加牛奶、豆制品、鸡肉、瘦肉等蛋白质摄入,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健体的作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