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系
首页系部概况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党建工作团学在线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资料下载
药学系
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就业>>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2010-03-26 00:00 yxx  本站原创
 
“大学生就业难”,是最近舆论、报刊、网络上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现在全社会人人关心,都在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客观上有诸多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学生的现状和心态都多元交错地对大学生就业难起着作用。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或仅就学校教育层面进行思考,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若干问题。
学校在培养上重知识传授,轻做事做人的倾向仍然存在
纵观我们的教育和环境,从儿时开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主体上就是一个,即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高中、更上不了好的大学。因此,在单一评判标准的畸形引导下,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成绩,成绩为了评价,这样一直到大学毕业。在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可不是光看成绩的,学习成绩一般也就占据能够成功就业的小部分,更多的是考察一个学生对社会、对人、对工作的责任心,考量综合素质和能力,观察为人处事的素养等等。于是乎大家都开始觉得好像这些大学生们缺少点什么了。就业如同足球的临门一脚,球门相当于是职业工作。就业难否就是看这临门一脚踢的怎么样,当前的就业难就是难在把球的位子置于角球位置上了,因此要在角球位置上把球踢进球门,要求踢球者的水平非同一般。所以当前无论是大学里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还是急切寻找工作的学生,都在角球位置附近练习把球踢进球门的本领,试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实际上,要想顺利地把球踢进门,前面的传带球是关键,这个传带球就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这个人才培养还不仅仅是大学里的培养,更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是全社会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对我们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依我看,小学的教育关键是教育学生做人,到了中学是做人和做一点学问,进了大学是做人、做学问、做事并举。由此看来,做人应该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全程的。且当前的现象和环境竟然为:从小学、中学阶段大作特作学问,把“做人、做事”这些需要长期养成的素质和素养却过分地要求在大学四年中顷刻完成,企图让大学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此而来,大学既然不可能完成一个大学生做人做事的全部教育,那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够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呢?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今年过年期间有一名通过国家公务员笔试的大学生给学校的领导写信,询问学校寒假中是否可以给他公务员面试的表格上加盖学校的公章。但是问题是,在学生给校领导的信中前后都没有称呼和落款,连个问好都没有,全信内容就是关心自己的表格上的公章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如此不懂得做人的学生,如果能够考上国家公务员如何能够在今后国家机关工作时期望他将来能够尊重广大老百姓?也许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但是类似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常遭遇很多很多,因此不由得得出如此遐想来。还有一个例子是,学校每年通过一些与国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派出一批批大学生去海外实习几个月。凡是经过实习回来后的很多学生都被家长和老师称道改变了很多,成熟了很多,懂事了很多。几个月的实习居然改变了我们教育了多年没有改变的事情,什么让这些学生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实际上就是让其独立是关键之一。但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极为过度地“呵护”着这些学生,从“绿色护考”开始,到陪护上学报到等,家长陪读,甚至于是家长一起陪找工作等。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自己找工作不放心,连家长都不能放心的大学毕业生,怎么期望一个企业对他的放心呢?更谈不上社会对他的放心。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来?怎么能就业不难呢?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就业难”,还难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上。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卖盒饭、卖肉等,有博士毕业生做幼教等社会上的各类事例。是浪费人才,浪费资源吗?卖盒饭卖出了世界级中国快餐巨头,卖出了中国的KFC,就是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去闯。但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却认为卖盒饭卖几年可以,长期卖就不对的论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劳动看成是简单劳动或者低级劳动,有知识的人可以变简单劳动为非简单劳动。这也许是当年上海市长对上海早餐四大金刚的悬赏一直无法兑现的原因所在。最近有些媒体有关大学生就业时从事简单劳动看作是浪费资源的说法,就是这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教育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他又说:“我们希望学生到学校来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训练大家掌握这种方法。”“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她)毕业时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针对研究生教育,钱校长还指出:“从一个一切被动地把成熟东西放在书本上教给你的过程,变成在导师指导下探索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是要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因为我们面前的都是未知的领域。”
大学期间学什么?怎么学?研究生阶段学什么?怎么学?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和实践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研究生同学们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前面谈到,社会上时常有这么一种说法,当谈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性时,常常会说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仅仅从知识层面上讲可能有其合理性,但是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也许并不全面。学校培养人,究竟应该培养什么呢?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素质、思想可能是一个人成为人才的重要的基本要素。例如,当一名大学生刚进大学时学的是Window98 计算机操作系统,当其四年后毕业时,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升级为Window XP 了。那么从知识系统上讲那位学生学习的东西是落后了,或者拿社会上的流行语讲专业设置不合理,学习的东西已不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通过学习Window98 掌握了此操作系统的精髓或精华,通过原来学的东西能够举一反三,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思想和方法,那么今后对于其它操作系统还是能够很快就得心应手的,还是能够触类旁通的。为什么能这样呢?这就是通过学校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产生自己思想,掌握了方法,具备了能力、素养和素质。这里,我们再来体会钱老先生的那些论述,就会觉得是如此的精辟和深刻。如果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无师自通的人”,“一个能够独立地到未知领域去工作的人”,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是能够培养出以不变应万变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来。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观念,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与学的方法,影响的结果就是大学生面向社会时所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各项举措要落实,但是这仅仅是治标的,长远看治本是关键,即纠正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偏差和误区更加重要,改变或者完善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更加重要,否则即使是经济好转了,恐怕也依然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可能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但是从根本上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治本上看,要从人才成长的全方位、全过程来分析,从整个社会环境上来分析,“就业难”是全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类问题积累后的最终表现。因此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来构建起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上海大学副校长 叶志明)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