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系
首页系部概况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党建工作团学在线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资料下载
药学系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行业动态>>正文
是药三分毒?教你如何在安全范围内寻找最佳有效用量
2020-08-27 14:38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如何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呢?

   从古至今中药用量一直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历代度、量、衡的差异,煎煮方法、药材质量等条件的限制,古人并未对 “量”作深入的阐释。现代中药的临床合理用量谨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规定剂量及安全用量,但有时未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因此,中医临床急需从 “效”、“毒”的角度阐释中药的合理用量,探究中药的“量效关系”。

   方药疗效和毒性是影响用量的关键因素,三者密不可分。临床用药应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与平衡,在安全范围内寻找最佳有效用量。

   合理配伍可以佐制毒性。当单味药未达到临床疗效时,一旦超过安全用量,可以通过配伍功效相同或者相近中药来避免超量导致的毒副作用,如降血糖之黄连可以配伍知母、黄柏、天花粉、桑枝、桑叶等;针对某一疾病、症状有确切疗效的有毒中药,通过配伍制约其毒性,即 “七情”中的相畏、相杀,如半夏配伍生姜,可以降低半夏毒性,黄连配伍生姜、干姜、炮姜,可以减弱黄连苦寒之性对脾胃的损伤。

   精准的 “随证施量”策略可以降低毒性。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 “以症为靶、以证为 基、以病为参”,针对症、证、病选择中药的最佳用量,平衡量、效、毒之间的关系。仝小林院士团队通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综合逻辑考证法确定了经方本原剂量 1 两折合 13.8 g,结合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煎煮研究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并经过专家共识得到经方 1 两在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可折合 1~3 g,治疗一般疾病时可折合 3~6 g,治疗急危重症可折合 6~9 g,即慢病调理方药用量较小,疗效与安全性并重,急危重症方药用量较大,取 “重剂起沉疴”之意,但中病即止,以防超量久服产生毒副作用。

   通过中药的合理炮制、煎煮、服法以减毒存效。正确的中药炮制、煎煮、服法既可降低甚至去除其毒性,又可发挥其功效。有研究显示,在川乌炮制过程中,毒性之乌头碱转化为次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经过砂烫的受热进行分解,不会引起毒副作用。吴璐等使用 “离子对”原理将乌头中的某些弱酸性成分与碱性较强的双酯型强毒成分进行专属性结合,改变有毒成分的溶解。

   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权衡效毒。体质的强弱对中药的反应能力及耐受能力均不同,如张仲景经方中小青龙加石膏汤, “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九痛丸, “强人初服三丸, 日三服,弱者二丸”等。

   综上所述,在运用中药甚至有毒中药时,应在“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 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 “以医为本体” 与 “以药为本体”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合理配伍、炮制、煎煮等手段使毒性中药减毒存效,使安全性与有效性得以统一,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即结合多种因素,权衡效毒。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