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系
首页系部概况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党建工作团学在线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资料下载
药学系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行业动态>>正文
中药材优质优价为什么这么难?这篇文章告诉你
2021-03-10 09:33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国家和行业高度重视中药材质量的提升。“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经济规则。但中药材产业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国家有关中药质量提升战略的实施。

本文在对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优质药材判定标准、加工产品未实行优质优价、以及中药材的多重属性导致的价格波动是制约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优质药材价格形成机制重建、优质药材规格等级标准构建、溯源体系建设、品牌塑造及目标市场区分是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期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借鉴,助推中药材质量持续提升及优质中药材稳定供应。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国家和行业高度重视中药材质量的提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中药材的质量提升是实现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的基础,优质中药材也是市场各主体的普遍诉求。因此,如何实现中药材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优质中药材的稳定供应已成为今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

“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认交易规则,是制定质量差价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对规范市场行为、优化配置资源、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但目前在中药材商品交易时,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质量与价格的关联性不强,“柠檬效应”尚且存在,导致市场供应主体对优质药材的追求意愿不强,已严重制约了国家关于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据此,本文在对制约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现中药材产业优质优价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药材质量提升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借鉴,促进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缺乏有效调节手段和约束机制


中药材的质量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及技术的进步,中药材整体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多数中药品种混乱问题得到解决,充斥市场的中药伪品已较少见。但同时应注意到,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产业规模逐年增大,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多数药材资源转而采用家种的方式供应市场。部分非道地药材产区盲目引种,造成药材道地性下降;道地产区药材种质混杂,品种退化,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贮存等分散无序、不规范,使药材质量不稳定。因盲目追求产量,部分产区中药材种植中滥用农药、化肥、膨大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人为缩短生长周期,造成中药材质量下降、农药残留严重;对药材进行人为增重、染色、掺假现象时有发生。

然而目前市场用于规范中药材质量的法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实行的是最低准入标准,除少数品种外大多未规定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目前市场销售的部分品种虽符合法定标准,但其质量堪忧,临床效用较差。对于当前存在的大量此类劣质药材,市场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和约束机制。


中药材市场价格信号扭曲,优质难以有效实现优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基本杠杆,“优质优价,优质优先”是公认的市场交易原则。然而,目前影响中药材价格形成的因素中,稀缺程度和资本炒作仍为主要影响因素,药材质量尚难成为决定性因素。此外,除少数品种外,多数中药材仍实行的是无差异销售,产品的竞争直接演变为单纯的价格竞争,“质-价”关联性不强,优质优价评价和调节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低质-低价-更低质”的演化趋势日益显现,离“优质优价”目标的实现尚且较远。


制约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想要“优价”必须先证明其“优质”。中药材的药品属性决定了其属于特殊商品,售受双方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难以像普通商品可依靠用户的口碑形成可靠的差异化评价。要区分不同产地、厂家及不同生产方式生产的中药材品种的品质优劣,唯有依靠产品质量评价,通过质量标准把产品的差异化变为标准的差异化。而目前施行的中药材标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是判断中药材是否合格的依据,是中药材质量的底限,强调保基本;市场较为通行的商品规格标准则更多以“形貌”定质,多认为“大个、大条、大片”其质量较优,而部分市场认为质量较差的“小统、小条、小片”低档次、低规格药材其指标成分含量却较高,如黄芪药材规格等级愈高,其指标成分黄芪甲苷含量反而愈低。因此,传统以外观论质与现代的指标成分论质的矛盾问题已成为制约优质中药材甄别的瓶颈,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中药材优劣判定标准,是目前限制中药材实施优质优价的内在核心因素。

作为中药材主要加工产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在终端市场仍实行的是统一标准的无差异销售,其定价与其质量大多无关。多数中药饮片、中成药需经过医疗机构再销售给患者,虽然医患双方均有应用优质产品的意愿,但由于使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医疗机构多实行医药分离管理,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品质好坏由药房控制,而和医生的临床疗效不直接挂钩,所以医疗机构购买优质饮片及中成药的积极性较低。此外,现行医保控费及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也助推了医疗机构采购低价产品的意愿。因此,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主要加工产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未实行优质优价,导致其对优质中药材采购意愿的降低,使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丧失了源动力。

中药材具有农副产品、药品、普通商品等多重属性。作为农副产品的中药材,其价格易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作为药品来源的中药材,其价格还会受到疾病流行因素的影响;作为商品的中药材,其价格又受到市场炒作因素的影响;此外,作为地方经济支柱的中药材,其价格也会受到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所导致的产量异常波动的影响。多种因素的交织导致了中药材价格易出现剧烈的波动,间接扭曲了中药材的价格形成机制,干扰了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


优质中药材价格重建是基础


优质产品要实行优价,首先需确定其产品价格构成中优价形成的基础。中药材属于资源性产品范畴,其产品价格由其产品价值决定,并受供需关系及政策因素等影响。资源经济学理论指出,广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应由资源价格、资源开发加工成本、社会平均利润和税金(除资源税)构成,即:资源性产品价格(Pk)=资源价格(Pm)+资源开发加工成本(v)+社会平均利润(m)+税金(t)。其中,资源价格(Pm)是对资源价值的具体反映,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天然价值N+人工价值L)、生态环境价值(E)和社会价值(S),而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天然价值(N)+人工价值(L),即:资源价值(P)=直接使用价值(N+L)+生态环境价值(E)+社会价值(S)。

相对于普通药材而言,优质药材往往出产于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的道地产区,多为生态种植及经过精细加工,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因此,从价值形成理论来看,优质药材较普通药材在生态价值、劳动力价值、天然价值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增量,其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必然得到具体体现。此外,基于均衡价格理论,由于生产优质药材的道地产区地域限制性及优质药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整体呈现出产品供给的相对短缺,进一步助推了其与普通产品的价格差异。

综上所述,中药材属于资源性产品,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成本的中药材产品“质-价”关联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重新认识其资源价值属性及价格构成,真实反映其生态价值、优效价值。只有建立能反映优质药材全部真实价值的价格构成才能体现其优价。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