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境保护
野生大豆在山东省境内均有分布,以天然湿地、草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区域包括济南、东营、潍坊、济宁、泰安、聊城等地,其中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为保护黄河三角洲丰富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2002年农业部批准立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建设,面积66.7平方百米,总投资250万元,于2004年建成,2015年12月,“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启动,总投资893万元,建设规模扩大至666.7平方百米。上述项目均有效保护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野生大豆的原生境及遗传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野生大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资源收集与异位保存
为摸清山东省野生大豆资源本底情况,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和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开展过区域性野生大豆的调查收集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山东省沿海地区抗旱耐盐碱优异性状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査(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课题,收集了山东省内野生大豆种质资源378份,均由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集中保存,并在繁殖圃内进行了繁殖更新。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和国家科技支掉计划的支持下,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于2012年启动了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4年内完成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雪野水库湿地、济西湿地、南四湖湿地和东平湖湿地等重点区域的调收集工作,行程超过4700km。参考王克晶等和朱维岳等提出的居群内种子采集方法,取样间隔距离为5m20m,在嵌式分布居群中取样点随植株簇的分布而随机采集样本,单株采集,每个居群采集30-50株,共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786份。截至2015年底,中通过考察收集,国内交换国外引种等径已累计保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535份。此外,中心通过“蛋白类(野生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新技术研究及监测(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开展了野生大豆低温安全保存技术研究,为野生大豆异位保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野生大豆在饲草方面的利用
野生大豆茎叶繁茂,生物量高,与其他饲草作物相比,具有产量上的优势。野生大豆可以与玉米、高梁、苏丹草等高秆作物进行间作,并缠绕在高秆作物上,有利于冠层展开,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提高饲草产量。杜高唐等利用栽培驯化技术,育成了“鲁饲大豆1号野生大豆新品种,草产量较野生大豆提高10%,并创建了野生大豆与苏丹草、墨西哥玉米间作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2%~19%。德州学院郑世英等研究认为野生大豆籽粒中粗蛋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能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适宜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饲料原料
野生大豆在育种方面的利用
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拥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对于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创造新种质及选育大豆新品种十分重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王文耀等将栽培大豆7518作母本,野生大豆作父本,杂交后用栽培大豆作轮回亲本作回交,选出优良株系8255,其丰产性、抗病性、抗倒性表现俱佳。山东省畜牧总站姜慧新等利用远缘杂交和混合选择技术,育成了“鲁饲豆2号”和“鲁豆3号”,饲草产量较野生大豆提高15%和12%,发芽率提高到95%以上。东营市农业科学院毕云霞于2007年开展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滨职1号杂交选育试验研究,2014年选育出“东饲豆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直立性强、易于收获、耐盐碱和适口性好等特点。青岛农业大学卢道宽等研究发现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杂交后代的粗蛋白、粗灰分和钙的含量均高于以晚熟栽培大豆为母本的杂交后代,更具优质牧草潜力,可用作饲草型大豆的品种选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