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古代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等。本文所说的“精”主要指先天之精,即“肾精”。
《灵枢·本神》篇曰:“生之来,谓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这里的“精”都是指肾精,即“先天之精”。传统医学认为,“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生殖,肾中精气充沛发展到一定阶段,女孩、男孩就具备了生殖能力,“故有子”;二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现象,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肾中精气充沛,人体正气旺盛,生命力强,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那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冬天要“藏精”呢?
从自然规律来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阶段,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比较缓慢,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这时候应该注意顾护肾中精气,不要妄自扰动,否则就易变生他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认为,“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比如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劳心劳力,出汗过多,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现。
“春必病温”的温即“温病”。
古代医家的共识,冬天里不注意顾护精气,阳气被扰,人体易感受外邪,寒邪郁久化热,到了春天阳气升腾,伏热外发就会生“温病”。临床表现上为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细数。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多属细菌和病毒性感染,往往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有时候还会发生传染。
既然冬季“藏精”非常重要,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早睡晚起,睡眠充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天的时候应该早睡晚起,不要扰动人体的阳气,要等到太阳出来了才起身。这主要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万物肃杀,人体机能处于封藏阶段,早睡晚起可以顾护阳气。
因此,在农历十月、十一月的时候,提倡健康成人在晚上十点之前就应该上床休息,每天睡眠的时间不少于9小时,特别是女性朋友,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气色明显会红润起来。
二、防寒保暖,顾护精气
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顾护精气也非常重要。应该尽量避免在寒凉之地久呆,如果要长时间室外活动,除了要增衣保暖,最好喝大量红糖姜水或红茶,提高基础体温,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寒邪侵犯人体,损伤精气。
三、膏方滋补,大补元气
中医“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先安未受邪之地。所以一方面要注意顾护精气,另一方面,强调适当进补,让人体正常的脏腑机能得到补充和恢复,这方面膏方是冬季滋补的首选。
以下介绍两则适合冬季进补,顾护精气的药膳,好吃又简单。
1.桂圆肉粥
原料:桂圆肉30克,干红枣5枚,新鲜粳米100克。
做法:先把米淘净,红枣切开,用水浸泡。用砂锅盛米,加入矿泉水2500毫升,大火烧开,改中火烧40分钟,再加入红枣和桂圆肉同煮40分钟,趁热小口喝粥吃桂圆肉。
这道药膳特别适合冬季容易手脚冰凉的中老年朋友。但要注意,内热偏胜,经常口舌生疮的患者不适宜吃。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羊肉10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盐适量。
做法:羊肉切成小块,除水后撇去浮沫。当归洗净,生姜去皮切片。将羊肉、生姜放入砂锅中,加适量矿泉水同煮,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1个小时,然后加入当归煮30分钟,捞去当归,再改旺火煮沸,加盐、少量黄酒调味,喝汤吃肉。
这道药膳适合女性朋友,特别是平素有痛经史,或者有经期腰酸、小腹坠胀,偶发经间期出血等症状的患者,经常性服用还可以延缓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