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医药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治中发挥的突出作用,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中药国际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中药国际标准化是其重要手段,提高中药质量标准,保证用药安全已是时代趋势。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等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而在大规模的中药农业生产中,种植生产者为了保障产量,不得不施用化学农药,但对农药的田间使用缺乏科学管理,导致药材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
2020版《中国药典》以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为准则,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首次在国家标准层面对中药农残进行了规定。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要求植物类药材全面禁用新增的33种农药。对中药有毒有害物质提高了品种和限量要求,“严格”又上一新高度。
随着农药禁限用相关政策的实施、控制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一些新型农药品种的大量使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用药和农药残留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近年对中药材农残的分析,部分研究者仍把重点放在禁用多年的六氯环己烷(六六六)、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滴滴涕)等传统农药的分析上,或利用多年前的研究数据展开综述,评价当前中药材农残超标情况,甚至将“检出农药”和“农药超标”混为一谈,这显然没有真实体现当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状况,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紧张。
农药残留影响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探明中药材的农药使用情况,提升检测技术,评估残留风险,对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专题》通过分析发现,近五年中药材农残问题明显改善,药材安全性不断提升;人参、西洋参、三七、当归和金银花等中药材的农残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不会造成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