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哮喘和鼻炎发作的季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的抗过敏药增多,选择的余地也大了。因此,相信很多朋友家里都会常备一盒抗过敏药预防突发过敏。今天,我们从以下三个问题来了解一下抗过敏药。
1. 什么是抗过敏药?
用于防治超敏反应的药物,称超敏反应药或抗过敏药。
2. 常用的抗过敏药有哪些?
(1)抗组胺H1受体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对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
①第一代有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等。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乏力、头晕、口干等。因此,服用这类药物后应避免从事开车、高空作业、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
②第二代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而且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③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副作用更少、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
(2)变态反应介质阻释剂,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口干等。
(3)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钙制剂,通常采用静脉注射,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起效迅速。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4)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地塞米松、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等)、环磷酰胺、巯唑嘌呤等,一般不长期使用,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
3. 用了抗过敏药,还会过敏?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而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所以,服药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温馨提示:
根据患者过敏症发作时间的不同,服药的时间也不相同。过敏症状出现于白天的人,于晨间服药,症状出现于晚间者,则在临睡前服用。扑尔敏容易引起嗜睡、头昏、头痛、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最好在临睡前服用。
(文章来源:药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