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系
首页系部概况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党建工作团学在线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资料下载
药学系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正文
新医改下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述评
2016-06-12 00:00 yxx  本站原创
 

1、中医药人才的社会价值、回报机制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1.1中医药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

近代以来,中医药在现代西方主流医药学的冲击下,越来越边缘化,民国时期几乎被取缔。解放后,虽然在政治上得到保护,但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话语权、标准权在所谓“科学”的大棒下,使中医也是屡遭挫折、举步维艰。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命认知的深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现实中,人们也越来越发现中医药学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在新医改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推动下,中医药又以新的姿态快速发展。新医改推进三年多来,中医门诊量、住院量、机构人员、中药饮片使用量、医院制剂量、中成药量、服务收入都获得非常快的发展。但这些成果还是在以西医药为标准的价值体系下的计量单位,远没有体现出中医药对人体生命质量、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提升的效用。如中医处方治疗疑难杂症、中医特色技术的针灸推拿、小夹板等技术都把价格定得非常低下,严重贬低了中医药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民族产业,中医药是最有希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意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提出“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创新力、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中医药技术和产品是具有我国原创性的科学和文化,如要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国际竞争力,必定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从种植地道药材(地理商标)、加工炮制、验方及经典方的挖掘提升,创建中国的名医、名药、名方、名院、名厂品牌,彰显中华文明与智慧,形成“国家品牌”和国家竞争力。在新医改推动下,中国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必须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作用。让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十三亿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障发挥新的功能。

1.2新医改背景下应合理制定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回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杠杆,对医疗卫生我国采取政府定价和市场化运作,这导致我国的中医药服务定价偏低,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首先,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缺乏经济动力。在基层开展中医特色技术不能生存发展,中医师所付出的劳务和服务价格完全不对等。医院和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提供其他服务,导致医疗机构和医生都没有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动力,更愿意提供西医服务和多使用高新的诊疗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医院不愿意提供不赚钱的中医药服务。中医机构采取大量引进西医人才、大力推进外科手术服务、倾力购买高档检查仪器设备、多做高费用的检查、开大处方方式,以获取利润。其次,中医药服务定价偏低导致中医医生的绩效不高,收入低下,影响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从事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的积极性,转而改从事西医服务、高端仪器检查、外科手术,导致中医师西医化。因此,合理确定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回报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1.2.1中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处境和待遇影响着中医院校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临床,发展的平台在中医基层组织,发展的动力在价值实现,发展的保障在人力资源。如果中医药服务机构发展良好,中医药服务工作者能有尊严地、体面地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并获得合理的报酬,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青年报考中医药大学。有了优秀生源,中医院校就可能培养高素质的、有信念的人才,坚定不移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钻研特色技术。这些人到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工作后,更有利于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更有效运用中医药特色技术为老百姓服务。中医药服务市场的生存发展状况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和数量。在新医改推动下,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体系,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的措施。在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或购买机制、补偿方法、支付方法都能享受公平、公正待遇。政府要通过价格杠杆鼓励中西医疗服务机构差异化竞争,不是同质化竞争,而是发挥各自特色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协同进化。

1.2.2社会回报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投资效应

医学教育,全世界都采取精英教育,它表示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负责。同时对社会负责,对国民和国家的未来负责。高等中医药教育投资周期长,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种类多,既需要学习传统医学知识,又需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既需要掌握古文知识,又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既要懂得中药知识,又要懂得西药知识。由于古代中医知识结构的特殊性,需要掌握许多人文社科学科的丰富知识。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熟悉现代的医学诊治方法,更需要把中西医两种知识有机结合,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可见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学生是何等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后,医疗服务市场化,项目收费的西医化使这种投资在中医服务机构和中医师个人薪酬中长期没有获得合理的回报。致使长期以来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条件艰苦、效益低下,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低、成长空间小,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难以体现从业人员价值,形成中医药高等教育投资大、回报低的反差。许多优秀人才不愿选择学习和从事中医药工作,更不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转行或出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导致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严重匮乏,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能力低下。这就使得想要选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家庭必须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便不愿让子女选择中医药专业进行深造学习。如果社会具有良好运行机制实现教育回报正向效应,即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增加的正比关系,高等教育达到较好的个人边际利益,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支出能够给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带来未来收益等,将会促进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得到空前发展。[6]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就要积极营造尊重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良好内部环境和社会氛围。增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强化其专业思想,坚定其职业信念。这需要探索建立与经济回报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激励学习中医药、献身中医药的价值取向和良好氛围,坚定中医药工作者奉献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中医药行业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在中医药服务工作者的薪酬方面给予保障,使中医从业人员的价值得以体现,使其对于中医药的高等教育投资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2、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

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中医药人才匮乏表现在名老中医日渐稀少;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中医药特色根基不牢,西医化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非常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等方面。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才能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技术优势,以预防保健的特色方法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更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做出更多贡献。现代社会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在校生约50万人,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基层医疗卫生的需要。中医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中医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不相适应的矛盾很突出,因此中医药教育急需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障、政策推动、制度支撑。

2.1用体制改革推动学校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紧密配合与协作,打破目前医疗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行政障碍,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等文件要求,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联合建设一批适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改善临床教学环境,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探索中医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是附属医院应与中医药院校一体化建设,综合临床、教学、科研等资源,协同培养学生。只有组织、协调各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才能确保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

2.2创建示范工程,引导中医药高等教育

通过省部局共建院校等方式,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提高中医类本科生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中医药医疗机构与学校相结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解读新医改方案的中医药配套文件中指出,中医局目前正通过省部局共建院校等方式在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省局共同建立中医药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医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创建示范工程,探索中医药特色优秀人才培养规律,以引导全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2.3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综合形成专业教育联盟

传统医学的特点涉及知识面宽,形象思维和形上思维能力强,学好中医药学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使多种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在哲学思维上产生创新的能力[7]。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用宽口径培养学生,这需要多学科为支撑。每个具体院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专业教育联盟协作。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高效配置,产生协同进化效应。这需要在教育制度和政策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2.4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内涵需要改革创新形成多学科支撑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大卫生和健康产业的需要,不仅仅需要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出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懂得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的复合型、交叉型、多学科型的应用人才,才能保证中医药事业整体健康发展。当代的中医药院校事实上也不是单纯专业技术型的单科性院校,绝大部分根据社会需求已经转变为多学科性、小综合型的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已评出非中医药类的重点学科46个。其中中医文化13个,管理学5个,心理学7个,法学2个,信息管理11个,中医外语2个,中医国际传播学1个,中医西传学1个,中医药工程学4个,这标志着中医药教育内涵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国中医药院校有17家成立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中医院校多学科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支撑发展的时代已来临。多学科的师资教育资源一方面为培养中医药学生知识多元化提供保障,一方面为中医药专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推动着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5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重组学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

解放后我国学习前苏联的院校模式,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学科资源单一化,这在发展初期适应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今中医药院校不仅要引进、保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如何组建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如何在全校乃至全国以学科为平台,以项目为核心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各种知识背景人才形成协作、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知识创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未来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需求着眼,从新医改需要出发,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师资源要在学校、省、国家层面进行创造性组合,这需要打破行政体系,创建新的学科模式。

2.6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优化课程模块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与中医药经济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遍规律和中医药特色专业规律进行模块化教育:确立基础性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必修模块和自由选择模块。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三基”为重点的教学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必须要掌握的一些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专业需要的课程;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信念和职业道德及配合补充主干课的知识和素质;自由选择模块是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个性化发展方向需要设置的。同时要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科学问题为契入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病案讨论式教学法[8]、经典医案分析法、医学流行病学社会调研法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努力使用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制定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包含民族医药院校)46所,高等中医药类在校人数从2005年的3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2.7万人,缓解和补充了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的人才短缺现象,但是以往的院校教育模式对中医药显性知识普及、共享方面起到积极的主要作用,而对中医药隐性知识的个性化传承培养方面重视不够。而隐性知识的传承需要情境化条件,需要长期跟师学习、耳濡目染,从导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言行举止中领悟到一些东西。今后应促进两种培养模式优势互补,创造符合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发扬数千年来中医药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在普及中医药知识教育基础上注重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文献经典的学习以及特色优势技术的心传口授。师承模式的行为教育情景化培养有利于培养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但由于单纯的师承教育存在狭隘的门户之见,易造成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因此,只有将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才能取长补短,为我国培育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2.8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人才质量评价

以强化中西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特色技能、中医药临床与研究技能培养,培养现代化中医药特色人才。第一,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自评、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中医药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机制[9]。通过制定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评价政策、法规等,对评价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价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整,以保证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人才质量培养应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适应新医改对医药卫生人才的要求。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评价,改变以往运动性、阶段性、临时性、应急性、总结性的评价模式,由“要我评”转变为“我要评”,自觉做好对人才质量指标的考核,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自上而下的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质量内部评价体系。社会非政府组织,如中医药教育学会、中医师学会、中药药事管理协会等,应当参与到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评价中。中医药高等教育是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特色专业人才,将来为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供保障。因此各社会评价主体如学术团体、私人团体、毕业生雇主、新闻媒体等亦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进行公正的评价。第二,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方法应当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以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立体综合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要素,既有确定的、可衡量的,也有不确定的。定量评价可利用客观指标,定性评价可利用专家知识、经验及判断进行归纳和描述性的评价。由于中医药知识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互相结合,因而人才质量评价需要与各层次的岗位中医药人才适宜度相符合,从而区分、评判和改进各层次人才的标准。




来源: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网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淄博职业学院药学系